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三類企業掘金土壤修復萬億市場 國傢標準亟待建立

繼大氣污染治理和水污染治理之後,土壤修復成為環保產業中的又一個金礦。“與大氣、水和垃圾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潛在性、隱蔽性和滯後性,這使得土地污染問題在過去受到的關註很少。”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陳同斌研究員對本報記者表示,但隨著近年來土壤污染事故的頻發,土壤污染治理開始成為熱點,由此引爆瞭土壤污染修復市場。通常,土壤修復包括污染場地修復、礦山土地修復和耕地修復三個類型。“在土地修復市場上,目前最為熱門的是污染場地修復。”中國環境修復網主編高勝達介紹,由於城市范圍的擴容,以前的工礦企業用地也逐步變成瞭城鎮建設用地,但工礦企業用地當年遺留的污染亟待治理,場地修復成為行業焦點。“一般來說,一個污染場地的修復都需要上億的資金,那麼保守估計我國場地修復的資金大體上可以達到五六千億。”在4月中旬舉行的第三屆中國環境修復發展戰略論壇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李廣賀表示。“國傢正在制定《"十二五"土壤環境保護規劃》,對污染土壤修復問題高度重視。隨著礦山土地修復和耕地修復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示范工程的成功,整個土壤修復的市場規模會迅速增長。”陳同斌對本報表示,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的數據,我國受到污染的耕地已達3億畝,初步預計整個土壤修復的市場,到2020年有可能達到上萬億。事實上,發達國傢對場地修復的投入也大得驚人。中信證券(600030,股吧)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美國20世紀90年代用於污染土壤修復方面的投資約1000億美元;在日本,調查顯示有32萬個受重金屬或揮發性有機物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場地,全部修復大約需要1600億美元。“荷蘭在20世紀80年代已投資15億美元進行土壤污染的修復,而德國在1995年一年之內就投資瞭60億美元凈化污染土壤。”北京建工集團總經理、北京建工環境修復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戴彬彬對本報記者指出,而國內的場地污染治理行業大幕剛剛拉開,預期市場前景廣闊。挖掘萬億土地“消毒”生意從土壤修復的運作模式來看,陳同斌認為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先由專門的單位提供修復工程技術咨詢、設計,再由專門的工程公司負責修復方案的實施和施工,即修復工程的技術設計與修復工程的實施完全分離;另一種模式是擁有專有修復技術的環境修復企業,主要依托自身的專有修復技術提供修復工程服務。本報記者發現,目前國內土壤修復市場上比較有代表性的公司,如北京建工環境修復有限公司、 杭州大地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北京高能時代環境修復有限公司、湖南永清盛世環保有限公司、北京金隅紅樹林環保技術有限責任公司、重慶利特環保有限責任公司基本上屬於“全能”型公司,其業務范圍覆蓋污染場地調查、風險評估、修復施工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建工環境修復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目前已獲紅杉資本的投資,並將於7月啟動股改,預計年底完成股改,計劃在明年登錄創業板。同時,在5月底舉行的“2012年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與生態修復論壇”上,北京高能時代環境修復公司技術總監甄勝利對本報記者介紹,該公司從2008年啟動土壤修復項目之後,已承接瞭十幾個項目,並承擔瞭首個“十二五”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項目“株洲清水塘重金屬污染治理與土壤修復工程”,截至2011年年底土壤修復業務的產值已達3億元。而像北京瑞美德環境修復工程有限公司一類的修復技術公司則屬於第二類,雖然企業規模不很大,但是擁有獨特的專有技術,在修復市場中主要依托專有的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技術和修復劑開展修復工程服務。“在上述企業之外,部分涉足環保的科研機構也是土壤修復業務的主力軍,這些國傢隊的機構包括如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各地環科院等,它們在承接政府項目時具有一定的優勢。”一位不願具名的環境修復企業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根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研究院研究員陳夢舫介紹,上述科研機構通常參與場地修復的調查和風險評估環節,很少涉足工程環節,一方面因為沒有工程資質,另一方面工程的風險也比較高,但是它們會與場地修復的公司合作,為它們提供一些技術支撐。同時,場地修復也吸引瞭外資企業的進入,比如ERM中國,ACOM公司和ESD(伊世特)公司。“這些公司由於政策限制,很少涉足修復工程,主要側重於場地修復的咨詢業務。”高勝達指出。“從場地修復的產業鏈角度來看,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既包括調查評估、修復工程和咨詢,也包括第三方檢測行業,因為無論是前期的調查評估還是後期的工程驗收,都離不開第三方的監測。”澳實分析測試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元華對本報記者介紹。本報獲悉,隨著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開始涉足土壤檢測領域,目前形成瞭以環保部門的監測機構為主、商業檢測機構為輔的市場格局。在商業監測機構領域,主要的土壤檢測機構有SGS通標、澳實、CTI華測、PONY譜尼等,其中華測已在創業板上市,而PONY譜尼也正籌劃上市。“預計到2020年,與場地修復相關的第三方環境檢測市場規模有望達到50億至100億元。” 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SGS)環境測試服務部中國區經理楊進對本報記者分析。修復僅是填埋或焚燒?盡管國內已有上百傢場地修復的專業公司,但在北京環科院副院長薑林看來,國內真正專業化的修復公司很少,“從專業化的角度來看,人員、技術和裝備,仍處在發展的初步階段”。其中,修復技術問題成為行業發展的重大瓶頸。一位土壤修復專傢對本報介紹,根據是否移動污染的土壤,土壤修復技術的技術路線可分為原位修復和異位修復。具體而言,異位修復是將受污染的土壤挖出後用化學、物理方法清洗、焚燒處理及生物反應器等多種方法治理, 包括挖掘後填埋和水泥窯焚燒處理等,這是國外早期常用的方法。“原位修復技術, 在現場條件下直接修復污染的土壤, 其中比較典型的包括原位氣相抽取技術、原位生物修復技術,以及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原位土壤沖洗技術、原位電磁波頻率加熱技術等。”前述土壤修復專傢指出。對於上述兩種技術路線,陳同斌曾公開表示,異位修復技術會面臨土壤修復技術的場地選址、污染土壤運輸和場地管理以及二次污染的問題,而原位修復則可以避免上述問題,但其修復周期較長。“國內的場地污染通常都是采用異位處理技術,因為房地產開放商拿到土地後在開發周期的壓力之下,希望較早地開發出來,一年半載就要開工,因此留給場地修復企業的時間一般隻有三個月。”高勝達介紹,但這種處理方式成本很高。污染場地的土壤挖掘加填埋通常隻是污染物的移位,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此外,目前國內的挖掘填埋隻是考慮到挖土、運輸和填埋的費用,沒有考慮污染情況跟蹤和後續的環境風險監測等這些昂貴的後續監測成本問題。盡管有媒體報道稱,全國范圍內處於實驗室中的土壤修復技術儲備已超過十年,技術種類近百種,目前我國植物修復、生物修復、焚燒、氣提修復技術研發比較活躍,但陳同斌認為,這些技術大部分還停留在技術研發階段,很少有技術能夠滿足工程應用的要求。“整體情況是這樣,但也有不少項目開始嘗試氣相抽提和生物修復技術。”杭州大地環保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文輝對本報介紹。此外,在場地修復技術上,地下水的修復技術也不容忽視。“目前的場地修復有一種重土壤、輕地下水的不良現象。”張文輝稱。尚未有國傢標準在技術瓶頸之外,政策的不明晰和資金來源也是制約場地修復行業發展的另外兩大瓶頸。“就場地修復產業的發展而言,國傢需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什麼樣的場地需要修復?這需要一系列的指標體系來明確。”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萬洪福對本報記者指出,目前已經開展修復的北京、武漢、沈陽、重慶、廣西和江浙一帶遵循的都是地方環保部門出臺的標準,國傢層面也需要出臺統一標準。“從具體指標設計來看,污染場地篩選的指標涉及到的重金屬指標可以相同,但是揮發性有機物污染的標準各地會有區別。”陳夢舫表示,因此,國傢也應制定一個驗收標準,即場地修復到什麼程度才算合格。張文海提出瞭進一步建議,國傢應當加快建立全國的污染場地數據庫,這樣才能確保污染場地不會進入開發利用,否則開發利用之後的再修復成本會大大提高。本報獲悉,環保部於2004年和2008年先後發佈瞭《關於切實做好企業搬遷過程中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見》,明確瞭土壤污染防治的指導原則、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和重點領域,提出要把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作為重點領域之一。但這一體系至今未能建立起來。薑林介紹,除目前已發佈和正在征求意見的場地調查、風險評估、場地修復、監測等技術規范外,還有諸如修復過程控制、分類管理等一系列的規范和政策也需要編制。同時,也有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制約環境修復行業發展的另一瓶頸就是資金,因為場地修復需要的資金較多,國內還沒有像美國超級基金和棕地修復基金這樣專門用於修復治理的資金計劃。

新聞來源http://news信用貸款化.hexun.com/2012-06-19/142606657.html

二順位設定地上權缺錢急用哪裡汽車貸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lliemat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